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肿瘤瞭望》:刘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肿瘤瞭望》的采访。您在本次会议上的讲题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外科地位”,对此您有哪些新的体会与同道医生分享呢?
刘荫华教授:首先,感谢会议邀请,很高兴能够参加此次盛会,并有机会对乳腺癌综合治疗理念发表我的个人观点。对于乳腺癌治疗过程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已经是达成共识的概念。其中,针对早期乳腺癌选择外科治疗并获得肿瘤的R0切除追求的目标。而在晚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过程中外科治疗的地位需要谨慎选择和合理适度。
所谓晚期乳腺癌患者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初诊即为晚期的病例,另一部分是初诊治疗后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
对于首诊IV期乳腺癌患者在我们治疗过程中的总体比例并不太高,我们中心近8年的工作回顾发现这一部分患者占整体乳腺癌患者的3.6%。对于这个数字我们应该重视。因为,从中国乳腺癌绝对发病人数的角度来看,3%的初诊晚期病例意味着社会将面对很大量的家庭即将发生的不幸。如何能够使这些病人获得更好的治疗临床医生需要做更细致严谨的工作。从原则讲,首诊IV期的乳腺癌应该明确以全身治疗为主,外科干预不是肿瘤的根治,只是适度解决局部问题的手段。对于这些患者要有更为精准综合评价,包括肿瘤相关的分期诊断、肿瘤组织学类型、发生转移的部位和数量。同时,尤其要重视对患者的全身状况加以评价包括心脑血管,呼吸循环,肝肾功能等等,甚至要知晓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以及对于可能出现的经费开销的接受态度。避免出现药物有效,身体难以承受。痛苦万分,更不要出现人财两空的尴尬。在此基础上,才可能为患者提供一个尽可能合理的治疗方案。首诊IV期乳腺癌外科治疗的地位要有基本原则必须遵循,首先是综合治疗显现获益,而且预计生存期较长,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无论是原发病灶或者转移病灶出现影响生活质量的问题,都可以采取外科治疗,尤其是对于感染病灶的清除应该积极。对于影响生活质量的承重骨转移病灶的处理、出现颅内高压影响生活质量的脑转移病灶的处理都应采用MDT方式讨论实施专科治疗。但是,首诊IV期乳腺癌全身治疗有效,原发病灶也得到有效地控制或者原发病灶没有影响生活质量的情况下,是否要对原发病灶实施外科干预目前还需要更多实践、更多研究。我个人认为,这部分病人的外科选择有必要与患者深度沟通,进而选择更为合理也合情的治疗方法。
关于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综合性治疗,先要明确其治疗原则是“解救”,追求延长生存期与提高生活质量并重。而后者更为重要。解救治疗方法的选择全身治疗是基础。在全身治疗期间的外科手术选择更要严谨和恰如其分。承重骨的破坏、严重的骨痛、脑转移所致颅内高压、胸水、腹水以及病灶局部破溃都会严重影响患者对于全身治疗的依从性。因此,在全身治疗病情稳定的同时选择局部治疗也并非禁忌。通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使患者对后续的治疗过程有更好信心。
晚期乳腺癌在综合治疗过程中应该把外科治疗恰如其分地摆在一个合理的地位。再次重复NCCN指南的专家推荐意见:晚期乳腺癌应该确定以全身治疗为主的治疗原则,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对治疗的反应程度和治疗方案的依从性制定全身治疗决策,尤其需要对患者的全身状况进行评价,选择患者耐受性强的方案可能是更为科学的临床思维模式。外科治疗应以解决合并症、提高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为主的地位。
《肿瘤瞭望》:在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决策中,个体化治疗和精准医学的概念经常被提及,对此您有哪些体会和经验与医生分享呢?
刘荫华教授:本届St. Gallen国际乳腺癌大会结束后,两个话题比较热门,第一是“精准医学”,第二是“大数据时代”。对此我深有感触。今年,徐兵河教授代表中国进入St. Gallen共识专家团,再加上之前的邵志敏教授和江泽飞教授已经有3位专家代表中国发声。我认为St. Gallen共识专家团人员遴选的条件应该更为注重这些专家具备他们有自己的工作特色和成绩,他们的工作源于自己的实在数据。这些数据使他们能够代表中国,发表出中国的声音。解读国外研究结果的目的在于更新理念,实现工作的飞跃,而非纸上谈兵。这次会议中提出“精准医学”和“大数据时代”需要我们有自己深刻认识。“精准医学”不仅仅限于实验室研究分子生物学和基因表型。严格临床病例诊治流程和管理制度,每个单位严谨的临床数据总结,可以温故知新,激发更多的研究思路。目前,我国临床医学领域并不缺乏国际最新研究数据的知晓,也不缺乏最尖端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但是,规范临床最基本的医疗行为才是更为重要的。在每一次国际专业会议结束后中国都会进入一个非常热烈的学习、解读过程。这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医学界不断进步,广大医生不断渴求新知识,追求更好的医学过程、更好的医疗办法,为患者更多服务的积极热情。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希望解读者自己不要走火入魔,解读国外文献,更要重视中国实践。解读过程既要知晓国际发展状况和学术动态,更重要的是落实我们的工作实践。把我们的工作向世界展现,共同为整个医疗行为提供更好的帮助。
曹雪涛院士的报告所提的几个问题明确代表了高端学者对学术领域的认识,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会是发展方向。结合国际研究,我们积极参与其中提出了国人所做的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精准医学”必须有我们自己的数据,把国际研究发现和研究的方向结合中国临床工作,检验经验和先进理念是否正确,并且为今后的工作提出更多的来自我们的看法和我们的经验,才能让我们的工作严谨合理。江泽飞教授每年组织的学术活动都有新的创意和亮点,办会的人想着听会的人。希望在学术会议中听到更多我们自己的实践,看到更多我们自己的数据。在数据基础上的精准医学才更真实。重申江泽飞教授倡导的既要“国际共识”,还要有“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