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 年8月28 日,中国癌症基金会、国家癌症中心、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主办的会议“肿瘤内科治疗新进展”在北京人卫酒店举行。会议重点关注国际肿瘤精准医疗前沿进展动态,促进中国肿瘤内科治疗学的学科发展。会上,我们特邀来自天津肿瘤医院的王忱教授分享关于蒽环类药物的应用新策略!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肿瘤瞭望》:会议上您的讲题是“精准医疗时代——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防治策略”,您能简单跟我们谈一下吗?
王教授:我参加这次会议,主要带来一个有关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相关治疗和预防的报告。众所周知,蒽环类药物的应用是肿瘤内科化疗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问世极大地提高了包括乳腺癌、血液病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病人的治疗有效率和生存期。但蒽环类药物本身有非常严重的毒副作用,例如它的剂量限制性毒性在于心脏毒性,容易引起心衰、血栓形成、高血压等多种不良反应。这些毒副作用极大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广泛使用,也就影响了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因此,我们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实践中,尤其是针对多次化疗后的晚期患者,需要非常关注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这对我们的治疗有极大的帮助。本次报告通过回顾近年来一些Meta分析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总结出以下结论:
1、脑钠肽和肌钙蛋白能够早期预测蒽环类药物对患者心脏的毒性,同时应该结合心电图和超声心动检查对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人进行重点关注;
2、蒽环类药物如能联合心脏保护剂,特别是右丙亚胺这类药物,在临床中能有效减轻蒽环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减轻心脏毒性,提高患者化疗耐受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监测、防治由化疗所致的心脏毒性,需要肿瘤科和心血管专科医师的密切合作。